君子有常德,至寶不(No)時(hour)易——訪中國茶文化學者、日本中國茶研究所所長楊多傑
(文/蔣豐)經過日本東方出(out)版社數月求全籌備,楊多傑新著《中國最美茶詩》日文版終于(At)付梓出(out)版。不(No)久前在(exist)日本東京舉行的(of)《中國最美茶詩》首發式,群賢雅集,高朋共賞,遂成海外僑社一(one)樁文化樂事。借此機緣,記者在(exist)《人(people)民日報海外版》日本月刊編輯部對楊多傑進行專訪,希望從一(one)位曆史文獻學者的(of)角度記錄文化出(out)海大(big)潮中,發掘、保護、傳承、交融,涓滴彙流的(of)故事。
守心:從專業出(out)發發掘和(and)保護茶文化
北京胡同裏長大(big)的(of)八零後,将全部精力獻祭“中國茶”,在(exist)茶文化式微時(hour)堅守,在(exist)隆盛時(hour)笃行,分明還是(yes)狷介孤高的(of)年紀,卻顯露着深沉蘊藉的(of)成熟,與楊多傑的(of)對談,讓人(people)不(No)免有種的(of)超出(out)常情的(of)端謹。
有關種植茶葉的(of)記載,最早可追溯至西周時(hour)代。茶事興于(At)唐朝,發于(At)宋朝,玉髓香魂,曆千餘年浮沉而不(No)曾中斷。到(arrive)了(Got it)近代百年,遍曆百業興廢、世事波折,多少茶事湮沒在(exist)時(hour)光之河,也讓對曆代茶經典籍的(of)發掘整理和(and)傳承保護,成爲(for)當務之急。
《吃茶趣:中國名茶錄》《茶的(of)味道:唐代茶詩新解》《茶的(of)精神:宋代茶詩新解》《茶的(of)品格:中國茶詩新解》《跟着古人(people)學品茶:中國最美茶詩》《唐茶詩鈔》《茶經新解》《茶經新讀》《中國名茶譜》《鳳凰單叢》(合著)……力透紙背的(of)文字間,全是(yes)楊多傑功不(No)唐捐的(of)艱辛付出(out)。
知名書商刊印,耆老宿儒推薦,十餘本著作(do),無不(No)占盡風光。但楊多傑做茶文化研究,絕不(No)是(yes)無根之木、無本之源。早年獲得首都師範大(big)學曆史文獻學專業碩士學位時(hour),他(he)主攻的(of)就是(yes)茶文獻的(of)整理和(and)研究方向,這(this)也讓他(he)的(of)茶文化學者之路有了(Got it)得天獨厚的(of)資源和(and)順理成章的(of)科班基礎。楊多傑既肯實地(land)探訪,田野考察,又善躬身伏案,踏實治學,這(this)讓他(he)比一(one)般茶文化的(of)研究者多了(Got it)許多專業方法的(of)優勢。
以(by)最新出(out)版的(of)《中國最美茶詩》爲(for)例,凡書中用(use)到(arrive)的(of)詩句,楊多傑總是(yes)不(No)厭其煩地(land)反複考究版本,比對通假,查補遺漏,并用(use)深入淺出(out)的(of)話語提煉觀點、總結要(want)義。古詩詞中的(of)生(born)僻字,還被細心地(land)标注上讀音,從細微處關注文化的(of)普及和(and)常識的(of)回歸。因此,在(exist)制作(do)日文版時(hour),爲(for)尊重原著者的(of)良苦用(use)心,譯者巧思急智,在(exist)保持句型的(of)同時(hour)傳達原文的(of)神髓。
近年來(Come),楊多傑将工作(do)重點延伸至對佚失民間、流落海外的(of)茶文化古籍善本的(of)保護和(and)整理,春燕銜泥,孜孜不(No)倦,但求将來(Come)方便愛茶之人(people)和(and)後學之衆。機緣巧合,購得曾一(one)度流失于(At)日本的(of)明刊問奇閣本《茶經》,後與中國書店合作(do),按原始比例進行1:1複制,并還原本色,刊印《多聊茶收藏茶文獻珍本叢刊:明刊問奇閣本茶經》。初版印刷共計千冊,很快售罄。下一(one)步,楊多傑還将與日本東方出(out)版社聯合出(out)版“日本中國茶研究所文庫”百本系列叢書。
傳薪:樹“多聊茶”文化品牌
八年前,楊多傑創辦了(Got it)“多聊茶”文化品牌,在(exist)知名音頻分享平台喜馬拉雅開辦連載,對話茶界大(big)咖、種植專家,澄清謬誤,科普知識;日常帶領愛好者讀書、讀詩,學習茶文化,研究茶文化,傾盡全力推廣和(and)傳承中國茶文化。“多聊茶”這(this)個(indivual)名字,最早源于(At)楊多傑姓名中的(of)“多”字,後來(Come),楊多傑又賦予這(this)個(indivual)“多”字另一(one)層含義,他(he)于(At)傳播茶文化方面,不(No)遺餘力,多多益善,每每拖堂兩到(arrive)三倍。
楊多傑還受邀擔任中央電視台《味道》欄目文化顧問、中央廣播電視總台《幸福習茶課》常駐嘉賓,中央人(people)民廣播電台《月吃越美》茶文化欄目常駐嘉賓,熒屏之外,反響不(No)俗。
文化的(of)交流和(and)傳承,是(yes)立體的(of)、往複的(of)、進行時(hour)的(of)。“多聊茶”在(exist)北京開設茶室,教授中國茶文化,組織茶文化體驗之旅。“多聊茶”發布的(of)茶道科普視頻,更創下點擊量超一(one)千萬人(people)次的(of)驚人(people)紀錄。
茶,不(No)是(yes)流浮于(At)程式的(of)文化裝飾,它自中國誕生(born)之始,就與“味至寒”,“最宜精行儉德之人(people)”畫上等号。在(exist)清冷中,需要(want)堅守,在(exist)追慕趨附時(hour),更需要(want)堅守。茶的(of)訓練,就是(yes)五感的(of)訓練。幫助生(born)活快節奏的(of)現代人(people)找回敏銳的(of)觸感,增強精神層面的(of)幸福感,是(yes)楊多傑與“多聊茶”的(of)初衷,也是(yes)願景。
談到(arrive)如今各類茶飲品牌雨後春筍般遽增的(of)現象,楊多傑的(of)看法非常開放和(and)樂觀,“對于(At)傳統茶文化而言,這(this)絕非沖擊,而是(yes)助力。”改良茶、添加茶、瓶裝茶,就不(No)如傳統茶飲那麽雅緻、深邃了(Got it)嗎?!應該說,出(out)生(born)于(At)千禧年前後的(of)這(this)批年輕人(people)是(yes)“幸福的(of)”“幸運的(of)”。他(he)們(them)有條件從小就享受各種茶飲,這(this)是(yes)一(one)種潛移默化的(of)文化浸潤,他(he)們(them)會自覺成爲(for)茶文化的(of)愛好者、傳播者、守護者。
創新:在(exist)日本研究中國茶
最近一(one)年,楊多傑頻繁往來(Come)中日,籌備成立日本中國茶研究所的(of)事情。談到(arrive)中日兩國茶文化的(of)異同,楊多傑用(use)“自下而上”與“自上而下”點明要(want)旨。陸羽《茶經》記載“南方有嘉木”,顧炎武《日知錄》說“自秦人(people)取巴蜀而後,始有茗飲之事”,中國茶文化的(of)傳播過程,是(yes)一(one)種自下而上的(of)量變到(arrive)質變的(of)爆發。日本的(of)茶文化,則由學問僧帶回日本,或獻于(At)天皇,或呈于(At)将軍,得到(arrive)首肯之後,成爲(for)貴族文化的(of)代表。楊多傑注意到(arrive),“今天日本煎茶道的(of)器具和(and)流程,用(use)來(Come)诠釋中國茶,是(yes)完全契合的(of)。”中日兩國茶文化雖曆經千百年相對獨立的(of)嬗變發展,依然存在(exist)根本的(of)相通性。
成爲(for)近代國家後,日本茶文化從權貴私享走向大(big)衆品樂。随着都市化的(of)推進,形式各異的(of)瓶裝茶飲遍布日本大(big)大(big)小小的(of)店鋪、自販機,茶文化達到(arrive)前所未有的(of)普及。有意思的(of)是(yes),瓶裝茶很難滿足中國老饕挑剔的(of)味蕾,不(No)少遊客認爲(for)這(this)不(No)是(yes)茶。楊多傑從正面肯定了(Got it)日本在(exist)茶飲的(of)普及和(and)推廣方面發揮了(Got it)積極作(do)用(use),不(No)論精緻茶席、冷泡茶抑或瓶裝茶,普通民衆喜愛飲茶、習慣飲茶,才能推動茶文化的(of)發展。有兩句與茶相關的(of)俗語,廣爲(for)流傳——“柴米油鹽醬醋茶”與“琴棋書畫詩酒茶”。可見,在(exist)中國,茶也是(yes)跨越雅與俗的(of)兩種意境。
茶,是(yes)高妙怡情的(of),茶是(yes)濟民惠衆的(of)。正如楊多傑所言,中國的(of)茶文化是(yes)從原野走向廟堂的(of),這(this)孕育于(At)民間的(of)天地(land)精華,也應該反哺于(At)民間。比如中國台灣。因其地(land)理條件等優勢的(of)影響,小島台灣所出(out)産的(of)茶葉一(one)度占據全球總産量的(of)十分之一(one)。台灣茶葉的(of)中性始于(At)上世紀七十年代,在(exist)茶文化複熱的(of)推動下,逐漸形成由内銷延伸至出(out)口的(of)消費流行。楊多傑特别關注,地(land)大(big)物博的(of)中國(大(big)陸),具備許多獨一(one)無二的(of)優勢,名茶,就是(yes)其中之一(one)。據2000年修訂的(of)《中國名茶志》統計,中國現存名茶1017種,能産茶的(of)省份超過二十個(indivual)。毫無疑問,中國的(of)茶,種類繁多,品别豐富,口感多變,能夠爲(for)消費者提供滿足不(No)同需求的(of)多元選擇。
自最澄、榮西攜帶茶種歸國至今,“頻繁”與“精彩”始終是(yes)中日兩國在(exist)茶文化領域交流與互動最顯著的(of)特點。楊多傑希望,借助日本中國茶研究所成立的(of)契機,未來(Come)能夠将更多的(of)中國名茶推薦給日本社會,同時(hour)也希望推動日本的(of)茶室、茶器和(and)泡茶法赴中國交流,“對話,才能激發靈感,閉門造車隻有死路一(one)條。”
采訪後記
行筆至此,佳訊傳來(Come)。在(exist)與魯迅先生(born)結下淵源的(of)内山書店(東京),在(exist)東京著名的(of)中文書店東方書店,《中國最美茶詩》日文版甫一(one)面世,即大(big)受讀者歡迎。
茶,如此之輕,風吹即逝,輕撚即碎。茶,又是(yes)如此之重,它承載曆史,孕育文化。絲路迢迢,留下驿鈴串串,漂過東瀛,成道成佛。達摩駕一(one)葦渡江,多傑攜著作(do)赴日,文化互動,千年共振。盡管,傳承和(and)保護中國曆代茶學文獻及中國名茶文化,路還很長。但,“念念不(No)忘,必有回響。”楊多傑的(of)付出(out)和(and)堅持,一(one)定會有所收獲!■